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HOME

很顯然,越是正經的題目,要說的都是不正經的事情。所以還請把標題這句話當成人生信條的朋友,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請關閉該網頁,免得接下來的內容會引起你的(生理及心理)不適。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這句話又火了。上一次火,是美國的一個特殊時期——美國19世紀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Jack Kerouac成了很多人的精神領袖,出自他自傳體小說《The Dharm Bums》全文最後一句話「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被中文翻譯為「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成為了諸多人的人生信條。
最早看到這句話,是在看他小說的時候,最後那句話倒沒有給我多少感動,放到現在也只會覺得「很好,很精神」。畢竟要把這句話放回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大環境,這種仿佛是搖滾樂手聲嘶力竭喊出的信條,確實是那個時候對抗主流的一種強大的能量。這句話從什麽時候開始又火了起來,得等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的社會學家來研究——為什麽這句話會在這一時期成為諸多年輕人(和保持一份赤誠不想長大的中年人)的人生信條。
我不知道你是從哪一個時候開始,放棄「不想長大」的希望的,或者你到現在都沒有放棄這個浪漫的想法。這個時期像是一種過渡,從小時候「我好想快點長大」,到某一時期突然轉變成「不想長大」。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什麽,我已經無法從自己身上找到確切的記憶。或許只是那個時期剛好有SHE出了一首叫《不想長大》的歌,成為那個時候大家所公認的價值觀。也或者是那個時候,某一種在社群之中流傳開的烏合之眾價值觀。有趣的是,在我初中的時候,班上的同學間還真的流行過一段時間用「奶瓶」喝水。回查了一下,這種流行是普遍性的,在2003年前後在中學校園開始流行的,到現在也少數人會用奶瓶喝水,但沒有再像2003年前後掀起的那種熱潮了——這倒是適合留給幾十年的社會學家去研究的。
再往後推,中學生之間突然流行的某種潮流,雖然不再是奶瓶,但多少也能找到很多有趣的東西。畢竟我不能一直裝嫩用中學生的心理去思考他們,所以後來還流行過什麽,就需要各位不同年齡層的過來人與我一起聊聊。話說回來,其實現在理解「奶瓶」並不是一件困難事,反推到那個時期以及中學生的心理變化,這種心理有一個字面就能明白的定義——回歸心理。即極度迷戀過去,認為過去比現在要美好,喜歡沈浸於過去的回憶之中,不肯回到或面對現實。
中學、甚至是持續到大學時期,確實很容易導致一個人郁郁不得誌,如果按照古代人的「早熟」程度,那個年紀已經可以婚喪嫁娶了,18歲就已經是個要成家立業的年紀了,郁郁不得誌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自然會有一種「回歸心理」作祟。我反而覺得現代覺得懷才不遇反而是件更容易的事情,畢竟出名的方式越來越多,總給很多人一種「別人可以為什麽我不可以」的錯覺。在最表象去看一件事情的可能性,就會導致更多人因為只能學到表象而處處碰壁。當然,這里面還有更多復雜的心理原因參與進來,比如一個人在社交網絡因為發布自己性感照片成了流量博主,自然會有人酸她是一個網上賣批的網紅,因為他們沒辦法通過同樣的方式吃到流量的紅利。
今天我們單說「回歸心理」,在這種信息爆炸,此一時這個人出名彼一時那個人成功,他們用的方法好像都很簡單,甚至有些想法明明我們早就想到了,但是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被別人搶走了,人越多、通路越多、規則越復雜,自然人就越不容易得到滿足——畢竟古代想要達官顯赫的人,要麽有錢有勢買官鋪路,要麽就只能盯著考取功名這一個目標了,行就是行,這是唯一標準——美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亦是如此,戰爭帶來的世界重建,讓很多人產生了諸多絕望,因為重建的意義就是等著下一次的戰爭,倒不如打破原本的社會規則,用一種全新的感性的方式來建立類烏托邦的世界。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包含投入進行精神探索、美國和東方宗教的探索、拒絕既有標準的價值觀、反對物質主義、對人類現狀詳盡描述、試驗致幻藥物和性解放及探索。——但是現在不同,標準越來越模糊,目標越來越復雜,自然讓人覺得什麽都容易,結果自己什麽都做不好,自然會啟動「回歸心理」逃避一番。
接下來請允許我「回歸」一下,因為這個案例確實很經典。
大概是小學五、六年級,學校要組建一個英語話劇的話劇團去參加全市的比賽。他們每天都在早上上課前的半小時、課間大休息的20分鐘、中午午休的2小時以及放學之後的1個多小時,在學校最顯眼的地方排練話劇。每天從那里路過的同學,有的羨慕有的嫉妒——不過我倒覺得嫉妒的居多,小孩子哪有這麽多情緒控製的能力,得不到的統統歸納到求而不得的生氣之中。我當然也是嫉妒的候選人之一,那個時候我就只能用最簡單的補償心理來寬慰自己——他們這樣天天排練,一定會耽誤學習的。
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這句話在中國人情世故里顯得尤為有趣,那些對話劇團充滿嫉妒的同學很快就自發性地組織成了小團體,我也是其中一個,立誌於要在他們排練的時間里好好抓緊學習,以證明自己的選擇才是對的——雖然那個時候也根本沒得選,人家沒有選上我就是我沒能力啊。
當然,劇情的反轉就是我因為「平時太調皮說不定有表演天賦」地被選上了表演,我開始扮演一棵樹。我就這樣毅然決然地背叛了對立的「組織」,就算站在舞臺的邊緣當一棵一動不動的樹,也欣然地接受著每天路過舞臺附近的同學的嫉妒眼光——這是老子該得的!如果我能從第三人稱視角看待那個時候的自己,我大概能從我的臉上描寫出入木三分的「得誌小人」形象。
接著,我從一棵樹,成了可以在舞臺上蹦蹦跳跳的小白兔,我開始被樹嫉妒。
然後,我從一只小白兔,成了可以在舞臺上有臺詞的獵人,我開始被小白兔嫉妒。
最後,我從只有幾句臺詞的獵人,成了聚光燈和劇情都必須圍繞著我展開的主角,我開始享受被旁人、被樹、被兔子、被獵人嫉妒但是又弄不死我的快感。當然,既然說我是小人得誌,那就得把小人得誌的能力發揮到極致,深知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結果我在話劇團里和老師、其他主演配角關系都挺好,以至於只有那些長在旁邊一動不動的樹能嫉妒我,但是好像他們不想沒有參與到話劇社的小朋友的那種「嫉妒成本」,我們都是一樣在「浪費時間排練浪費人生的節目」。
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是標準的爽文結局,匯報演出很成功,因為我是主演,這項功績為我小升初的最終成績加上了可觀的附加分。
雖然那個時候還小,但現在總結下來,我的心路歷程就是從「去你媽的」轉變成了「去你們媽的」。從瞧不起話劇團認為他們是在浪費時間耽誤學習,然後變成了老子就是主角你們那我沒辦法我好開心啊哈哈哈哈的小人得誌。我回歸了但是好像沒有徹底回歸,因為自己被放到了不同的位置,回不回歸都變得無所謂了。
回歸心理最基本的主體,就是那些生活中不得誌者,對自己的處境不滿而又無能為力,只得從過去的回憶中尋找安慰。如果將「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套用到這個公式之中,大概是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份赤誠之心,不要對情緒過分壓抑,笑就大聲笑哭就放肆哭。不過回歸心理還有另一種主體:老年人。老年人由於機體組織出現退化,因此就會對儲存在大腦中的往事反復敘述,來填充記憶力的不足。寫完這句話,我反而有點慌,我剛才回憶了我小學的故事,我大概可能是老年人在「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我不想長大,我想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那你去死啊,死了就不會長大了。


  • 艾姆斯小屋
  • 離婚協議與遺囑誰最先生效?
  • 人為什麽愛講道理
  • GPS定位皮帶能否挽救婚姻?
  • 人說鬼話,鬼做人事
  • 漁人節
  • 情緒繭房
  • 錯位
  • 豬和沙文主義的豬
  • 動物頻道
  • 水鬼
  • 煙花
  • 項鏈
  • 一句話的故事
  • 遊戲規則
  • 小試牛刀
  • Powered by 大同 , All Rights Reserved